一、初试牛刀,盛况空前
2008年12月,中韩两国在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南四省组织了第一次中韩雇佣制韩国语考试,可谓盛况空前。当年韩国政府给我国的配额为7000人,而报名考试人数达到33723人,吉林省三天内就报了15000人。只能通过抽签的方式抽取了20934人,最终只有10941人参加了考试,其中7232人成绩合格,结果只有721人出境,出境率仅为10%。
这一时期,四省青年都踊跃参加韩语培训,认真对待中韩雇佣制韩语考试,可谓人气十足,车水马龙。
二、急转直下,门可罗雀
然而时隔四年后,2013年5月,中韩第二次举行雇佣制劳务韩国语考试,拟录取人数6900人,但报名人数仅为3675人,结果有2471人考试合格,尚不到拟录取人数的一半。这与上一次韩国语考试的盛况形成了天壤之别。据分析有三种原因: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国等待时间过长。
三、考试常态化,解决“进口”问题
中韩雇佣制劳务合作是一项惠民的工程,国家每年都拿出不少资金投入,但为何事与愿违?为查找症结,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多次组织调研,深入河南省、山东省的各个农村,向劳务人员了解真实情况。结论是:劳务人员的出国意愿有;要通过考试,必须学习韩国语。但是,由于考试的时间不确定,劳务人员无法备考。因为外语容易遗忘,只有适时参加培训,才能考得好。2014年5月,中国商务部和韩国劳动部就韩国语考试时间达成一致,明确每年9月份的最后一个双休日在中国举行韩国语考试。韩国语考试常态化解决了劳务人员的“进口”问题。
四、大力宣传推广,努力疏通“出口”
解决了劳务人员“进口”问题之后,实现了雇佣制劳务招收的正常化。中国通过举行第三次和第四次韩语考试,向韩国报送了一定数量的求职者,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在报送的求职者中,每年被韩国雇主选上的并不多。劳务人员的“出口”又出现了问题,为此,我国商务部多次向韩国劳动部交涉此事,要求韩方对此做出解释。韩国政府认为:由于韩国雇主有选择权,政府不能干涉,中国前几年市场缺失,没有报送求职者,其他派遣国家的劳务人员趁机取代了原来中国劳务的工作岗位。劳务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上有传、帮、带的作用,这些工作岗位自然就被其他国家劳务人员长期占有。至今许多韩国雇主还不知道名簿中还有中国劳务人员可供选择。鉴于此,2014-2015年,我国政府加大了中国劳务人员的推介和宣传力度,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及地方公共机构在韩国举办了多次大型推介会,驻韩办事处也时常到韩国各地雇佣中心进行推介,取得了明显效果。中国劳务人员选中人数大幅上升,有效缓解了劳务人员“出口”压力。
五、考试反复,意欲何为
由于“出口”畅通,2016年初,韩国语培训出现强劲反弹,报名人数逐步增加。然而,2016年5月,韩国政府却突然宣布取消2016年9月的韩国语考试。理由是由于前几年“出口”不畅,中国求职者有积压现象,需停考一年,集中解决积压问题。既然雇佣许可制明确规定,求职者不能保证100%到韩国工作。那么,出现人员积压问题属于正常现象。韩方的解释自相矛盾。
中国商务部和韩国劳动部已有考试常态化的约定,没有特殊情况,每年9月份必须定期举行考试,韩国单方面宣布停考属于违约行为。2016年5月,商务部照会韩国驻中国大使馆,要求韩国按照约定如期举行韩国语考试。2016年9月19日,韩国语考试如期举行。事实上,由于求职者的韩国语成绩只有两年的有效期,2015年以前考试通过的求职者,到2017年其考试成绩大部分都将过期,如果2016年再不举行韩国语考试,进行人员补充,那么,2017年中国将就会出现无人可选的局面。
六、配额背后的秘密
早在2016年4月,中国商务部组织各地方公共机构到韩国进行宣传推广时,韩方就曾透露2016年拟分配给中国的配额是800人,而当年韩国引进外籍劳务的全部配额则为58000人,为此,中方强烈要求增加配额。2016年6月27日,韩国劳动部通知中国恢复当年的韩国语考试后,配额依然是800人,并没有增加。如果减去求职者名簿上原有的人数,2016年9月考试可录取人数十分有限。
2016年9月,中国有1169人参加了韩国语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的有689人,按惯例这689人应该全部被录取。但是,由于2016年韩国分给中国的劳务配额较少,为减少录取人数,韩国单方面将录取分数线提高到了116分。结果,只有287人被录取。其余402人虽然成绩过关但却无缘韩国。这必然挫伤劳务人员报考的积极性,影响2017年的韩国语考试人数。